诺奖得主斯穆特三世:三国火星探测器竞相发射,成功率几何?
编者按
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地月合影今天公布。
这张照片是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的地月合影。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
上图为2020年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拍摄的黑白地月合影。图|国家航天局
据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天问一号目前飞行状态良好,能源平衡、工况正常,地面测控跟踪稳定,飞行控制和数据接收有序通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探测器已脱离地球引力影响范围,进入行星际转移轨道,飞离地球超过150万公里。
在与天问一号发射同期进行,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与央视新闻合作推出的太空论坛系列第一期《和诺奖科学家谈深空探测》节目中,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齐聚线上,贡献了精彩绝伦的对宇宙探索的大讨论和畅想。
本篇为大家带来的是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 )的个人演讲。乔治·斯穆特三世(生于1945年),美国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每隔26个月,地球和火星就会在各自的轨道上达到最接近的位置。图|NASA
今年7月20日,阿联酋进行了它历史上的首次火星飞行任务。图|BBC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关于火星非常有意思的内容。我们知道在过去,火星不仅有很多的水,而且有更稠密的大气。接着发生了一些事情。火星上失去了一大部分大气,变得非常稀薄,并且将近96%的大气都是二氧化碳。氧气、氢气、还有其他的很多东西都不见了。
如这幅艺术家的插图所描绘的,如今稀薄的火星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图|NASA
阿联酋“希望号”。截图|斯穆特独家授权PPT
“希望号”成功组装并且发射,是希望再过160多天可以在2021年2月到达火星,这样他们就可以正巧遇到阿联酋建国50周年庆。以抵达另一个星球的方式作为太空庆典,这不仅对于阿联酋来说是一件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希望号”的探测对人类来说也是一个科学界的壮举。
7月22日,长征五号火箭搭载“天问一号”前往火星。图|CNET
“天问一号”兼具着一个环绕器、着陆器和一个六个轮子的、太阳能的火星车。截图|斯穆特独家授权PPT
在这个过程中,探测器中会有二十多个摄像头记录下发生的一切。不过在这并不是终结。“毅力号“可能会为之后的探测器铺平道路。人类早有打算会进行越来越多的火星探测项目。未来有可能探测器收集完样本后可以将它们带回地球以便进行更精细的样本分析。
AeroVironment公司的工程师设计和开发了“心灵手巧”的机身和主要子系统。这架高科技直升机将与NASA的“毅力号”一起部署在火星上。图|Los Angeles Daily News
火星作为我们人类宜居环境的重点研究对象,如果真的未来我们想移居火星的话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氧气都运送上去,所以我们需要生产出这些氧气,这样的话才能够让人类在火星上能够有氧气可取。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项目。
尽管我知道从历史的角度看,火星探测的项目成功或者部分成功的几率不到50%,但是我真诚祝福所有的项目都能成功。
地球的绕日轨道比火星小,速度也快。大约每隔26个月,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次,就会追上火星。在这个接近阶段发射航天器到达火星更经济,所需时间也更短。图|Jarphys
延 伸 阅 读
编译|Kai
责编|羽华